书法作为中国的国粹,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积淀无数先辈的探索和追求。无论是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到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书体的演变和发展,还是从每种书体不同风格的形成,都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当然,像二王、苏黃米蔡、颜欧赵柳等大家风格,更是一座座让后人仰视的里程碑。因此,从书法的角度讲,前人积累的成就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一个个体,一生就几十年时间,不继承前人,完全靠自己摸索,肯定不行,业内人把没有继承自顾自的书写叫“野狐禅”。http://www.ninglanzhai.com/
书法必须继承。只有继承了,才谈得上创新。书法继承的最简单、最直接、最切实的形式,就是临习古代经典碑帖。古人碑帖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文化宝库,不仅包含着前人累积的书法技法,还包含着现在人无法企及的文化气息和文化高度。临帖对于搞书法的人来说,是一项伴随终身的必修课。无论多有成就的书法家,如果离开了经常临习古人碑帖,书法风格就会陷入低俗。更不要说初学者。古代大书法家王铎有个好习惯,就是半天临帖,半天应酬索字,无论多忙,都坚持这个习惯。
我觉得书法的创新分两个层面。一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无论是结体、点画、章法、墨色、韵味等等方面有新探索、新元素、新东西,这是最高层次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写出自己的性格、特色、味道,这也是一种发展,是更简单、更通俗、更普遍的一种发展形式。书法的创新,具体体现往往是某个书法家的某些方面的突破,也离不开众多书法家形成的氛围土壤。书法已经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虽然没有穷尽,但再想出新元素确实比较难,就像在一个会上,已经有很多人发过言,语言、思想都说的差不多了,后面的发言,再出新就比较难。不过,因为每个人阅历不同、个性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同样写一种书体,写出来的感觉会不同,再加上不同书法元素的不同组合,这本身就会形成差别。其实,差别就是风格。差别即风格,但风格有高下,这就是格调。就像人,一个泼皮无赖也有很鲜明的个性,但并不受大众的喜爱和欢迎。要写出高格调的东西,除了多学习古人碑帖以外,还要多提高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审美眼光,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所谓下足诗外的功夫。写书法的人,首先要眼光高,知道什么样的字是好的,才有可能写得好。有的人,皓首穷经,就是没有提高,关键是审美眼光没有跟上。人总要表达自己心中的美。书法圈里有句话,叫心手相应或心手双畅,心还是起引领作用的。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水管里流出的是水。一个低格调的人,很难写出高格调的字。因此,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开阔自己的人生视野,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对提高书法水平都有意义。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然,每个人都有审美偏好,同样是高格调的书法,有人喜欢启功书体,有人喜欢沈鹏书体,这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