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破旧模式,建立新模式

随着艺术发展的多元化,与时俱进必不可少,突破旧模式创建新模式成为建立当代中国艺术批评方法的首要。中国传统批评模式曾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的点评模式。其主要关注的对象是绘画,通过对绘画创作的风格、形式、意境、气韵等方面的品评来评价艺术家的艺术价值。幸运的是这种狭隘的传统模式并未对中国现当代艺术批评产生太多影响。另一种是革命时期文艺为政治服务思想下的批评模式。这曾导致了50年代关于主题的批评和60年代关于题材的批评,无疑,艺术成为了政治的附庸不再具有独立性。随着这种模式的时过境迁,批评的目标又指向了经济,在为政治服务和以经济为目标的模式下,艺术批评逐渐平庸化、肤浅化。

    批评新模式的目的不在于限制批评家,而是为批评家建立一定的标准,促使批评家探索更多的批评角度和思维方式,使批评的作用更加明确和有效。批评新模式必须明确批评的对象和标准以使当代中国艺术批评具有针对性。当代批评从广义上说是针对一切艺术现象的;从狭义上说应是指以具有当代性的艺术作品。选择对象的重要标准则是首先要确定它是否具有当代性,其次要看作品之中是否反映出当代的艺术问题。在当代艺术批评的新模式中,批评不仅是当代艺术的阐释者更应该是推动者,在积极介入当代艺术创作,推动其向前发展的同时,建构自身的评价尺度,形成相对自律的话语体系,完善自身的价值,最终促进当代艺术的繁荣。

二、批评家的自我完善

要建立当代中国艺术的批评方法,关键还在于批评家。首先,批评家要明确自己的角色。黄专曾在其文章中对什么人不算是批评家做了明确定义:1、为体制利益服务或随时准备为体制利益服务的人不宜算批评家;2、以谋利为写作和工作目的的人不宜算批评家;3、没有一些可靠的专业本领(如语言、写作、鉴赏、逻辑等等)的人不宜算批评家;4、自认为既是艺术家又是批评家的人不宜算批评家;5、导师、领袖、先知一类的人不宜算批评家。由此看来,中国似乎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批评家。而究竟批评家的角色是什么呢?用一句奥利瓦的话即“批评家是艺术内部的敌人”。这里的“敌人”有三层含义:一是批评家应该面对作品说话,而非作品背后的东西;二是为了批评的公正性,批评家必须与艺术家严格的保持距离;三是批评家必须具有独立性。

其次,批评家必须具有一定的批评主体意识。一方面,批评家应该意识到,其任务绝不仅仅是对艺术品的阐释和分析,当然对艺术品的分析和阐释是批评家的基本职责,但好的批评家在一定程度上,要借助所面对的艺术品来表达自己的生命意识和生命冲动,来阐释和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并将这种主体性与艺术品甚至是我们这个时代有效结合。另一方面,艺术批评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全面性,要涉及精神、社会、技巧和内涵等方面的问题。 
这就要求批评家要有清醒、敏锐的意识和对现实的警醒。 

三、科学借鉴西方的艺术批评理论与方法

中国的艺术批评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因此,借鉴西方的艺术批评理论与方法是中国艺术批评发展自身、走向当代的重要环节。西方艺术体制已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与完善,各种关系的确定经历了历史的检验,因此,他们的批评理论与批评方法可以给我提供多样的参照坐标,如图像学批评、结构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等等,它们不仅包含了现代批评模式的思维框架,同时也提供了多种进入问题的角度。但是,在面对西方先进的理论与方法时,我们必须保持一定的敏锐性与警惕性。一方面,西方的理论、方法是根据其自身的规律发展而来的,具有其独特性,并不都适应中国当代的艺术现状,所以必须在理解当代中西方艺术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借鉴。另一方面,西方一直以世界文化的主流身份自居,通过自己的评价标准将中国的艺术看成是“非主流”的艺术,并试图通过自己的文化观来影响甚至改造中国的艺术。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必须保持警惕性,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当代中国艺术批评方法的建立是要适应中国的,而非纯粹模仿西方的。

四、总结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面对着如当代艺术批评的失衡、批评价值的下降、批评家价值取向与批评思想的变形等许多问题。 
针对这样的状况,本文提出通过从内而外的层层改革与发展,以建立规范的当代中国艺术批评市场,使艺术批评方法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从而使当代中国艺术创作与批评和谐并进,共同繁荣中国当代艺术。